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九州ol下载 > 新闻动态 > 专业选得再对,学不会也白搭!
专业选得再对,学不会也白搭!
发布日期:2025-08-05 21:46    点击次数:157

人一旦陷入“选专业焦虑”,智商就跟手机信号一样——一到关键时刻就跳崖式下滑。

比如你刷着手机,看着某知名老师一边哭天抢地说“土木专业完了”,一边又在B站搞直播带货式喊话“人工智能才是王道”;上一秒劝退计算机,下一秒又推荐机器人,像极了麦当劳的新品周期——你永远不知道下个热搜能不能翻车。

实际上,我也曾在选专业的岔路口上演过一出“脑袋过热三部曲”:

被老师劝进计算机,被舅舅劝进金融,被网红劝去读哲学,最后我妈一巴掌拍下定音锤:“听他们干嘛,你去学师范,当老师多香!”

现在想想,这阵仗不就是教育版的“股市韭菜循环”吗?

上一届高呼AI是未来,这一届就开始互相劝别再跳火坑;前几年看见考编热,风向一转,全是劝人别考研。

所以说网络是风,谁都想做风口上的猪,但谁都不想落地的时候发现——自己才是那块垫背的砖。

一、“劝退热”,是饭碗焦虑的投射

一说到“热门专业纷纷劝退”,不禁让我想到深夜食堂里那些劝你“不要吃太油”的人——嘴上说为你好,实际上是怕你吃得比他香。

专业本身没有错,错的是把专业当成命运的万能遥控器。

计算机不香了吗?不是,是香得太辣眼睛了:有能力的进大厂月入五万,没能力的进外包996熬成灰。

于是劝退派就开始嚷嚷:“看,我早说了别学这玩意儿!”——这句话往往来自于刚在大厂实习挂掉的亲戚家表哥。

有个朋友当年选了计算机,被全家人用“互联网寒冬”这个词吓到想转专业。

他爸说:“孩子,你要实在喜欢电脑,不如去修电脑,还包就业!”

这朋友听完差点真去考电工证。毕业后硬着头皮进了家小公司,做了两年后跳槽阿里。现在倒好,亲戚们又换了口风:“哎呀当年就看你有那天赋!我们都劝你学!”

他翻了个白眼说:“你们那是劝我修打印机,不是搞算法!”

所以人类的劝退热,很多时候是把自己的不安转化成“为你好”的话术,不是劝你避坑,而是想给自己失败的选择找个体面的说辞。

二、风口行业的热度,赶得上也未必吃得上

互联网像极了奶茶行业——今天火了“脏脏茶”,明天就全城卖“厚乳波波”。

专业也一样,前几年疯传金融高薪,现在金融人集体失忆,跟打了《黑客帝国》的蓝色药丸一样沉默。

所谓风口,是资本打喷嚏,教育就得穿秋裤。别说本科四年,等你研究生读完,原本的热度可能早成笑柄。当年学电商的,现在还不是在给大哥直播间当剪辑?

某届高考状元,跟着热度报了“新媒体运营”专业,满怀憧憬以为自己未来是“短视频总导演”,结果毕业后成了公司写脚本的工具人。

最离谱的是实习时被安排拍抖音挑战,主题是“高考状元跳科目三”,评论区还有一堆网友说:“学历高就是会卷!”

忽然有一刻,她看着镜头发呆:我高考那年为啥不报园艺?起码还能种花。

所以风口不是风景线,而是旋转门。

你以为站上风口就能飞,其实一脚踩空,落下的速度比你点开志愿填报系统还快。

三、冷门不等于冷清,热门也不代表热饭吃

“热门即好,冷门即坑”这套逻辑,经常是信息焦虑下的过度归因。

一个行业是否值得学,不在热度,而在个人和岗位的匹配度。说白了,冷门专业并不代表没人要,热门专业也不保证包分配,最终你得靠技能生存,而不是靠标签续命。

高中时一哥们儿考得不太理想,被调剂去了“文物保护与修复”专业,全家哀嚎一片,以为他这辈子要在博物馆里守夜。四年后这兄弟成了文物修复界的小网红,在抖音教大家“如何把碎瓷拼出前朝气质”。现在年入几十万,还开了自己的工坊。

他爸说:“当年以为他这专业冷得像挖地道,现在看,冷门就是小众市场,没人跟你抢饭吃。”

看清现实吧,热门的尽头是内卷,冷门的终点是差异化。

教育的意义,不是把你塞进某个大群体里一起PK,而是找到一条不那么挤的路,自己慢慢走,稳稳当当不摔跤。

那么,我们如何从“劝退循环”中自救?

别被热点拐跑,也别信“专家”的嘴炮。真正靠谱的专业选择,有三个关键指标:个人兴趣、现实能力、未来适配度。

第一,不喜欢就别碰。兴趣这玩意儿不是玄学,是唯一能让你在加班、背书、卷绩点时不想跳楼的能量饮料。

第二,不会就别逞能。能力匹配是硬通货,选了金融你得数学好,选了医学你得耐熬,别光看表面工资,工资背后全是通宵和眼泪。

第三,看的是未来适配而非当前热度。不是所有专业都能立竿见影带你年入百万,大部分都是慢热型。你得问问自己,愿不愿意在这条路上熬五年,十年。

说到底,劝退与否,热门与否,都是外界的声音,而选择专业,是内心和现实的对话。别把自己的未来交给流量算法,别拿别人的焦虑当自己的指南针。

慢一点,稳一点,别慌,别跟风。

风吹得再大,也吹不动一个脚底有泥、心里有光的人。